审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儿科主任医师 郑成中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吴桐
暑假即将到来,许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外出活动和旅游,但随着天气日渐炎热,孩子中暑的几率也逐渐增高。中暑看起来事小,但严重的中暑也是致命性的,应加强防范。尤其是儿童,由于身体代谢率高、体温高,且调节体温、散热等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全,很容易受高温天气影响,属于中暑高发人群。
鉴于儿童中暑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方法诊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灾害儿科学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儿科学专业委员会郑成中、史源教授牵头的共识专家组,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评价标准,对目前关于儿童中暑的相关证据进行了评分讨论,总结了儿童中暑的年龄特点及预防、救治要点,形成了《儿童中暑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为日常生活中防治儿童中暑,以及医院诊疗策略等提供了详细建议。
共识指出,孩子中暑可根据不同年龄分为婴幼儿中暑和儿童中暑。婴幼儿中暑的常见原因有过度保暖、头脸蒙盖(闷热综合征、捂热综合征)等,中国家长有给婴儿多穿、多包、捂盖的习惯,容易导致婴儿脱水、高热、大汗、缺氧,出现昏迷、抽搐、休克,甚至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当家长发现婴幼儿体温过高且颜面潮红、情绪易怒,嗜睡或昏迷等表现时,要及时松解包裹、降温处理。
儿童中暑则与成人中暑表现相似,有头晕头痛、四肢无力、心慌心悸、大汗、呕吐、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等表现。如果不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可能发展为重型中暑,出现肌肉痉挛,甚至演变为热射病,导致身体高热、认知障碍、抽搐、嗜睡或昏迷。儿童中暑多发生在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时间过长的情形,如军训、夏令营、夏季体育运动等。
虽然儿童属于中暑的高风险人群,但可以有效预防。共识中提到,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的中暑,通常是家庭照顾理念偏差或疏忽导致的,所以家长应充分加强预防的认知,勿将孩子太长时间地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中,例如盖过多的包被及衣物,或将孩子独自留在密闭机动车内;而对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常由于贪玩,或缺乏对预防中暑及其初期症状的认知,直到出现休克或昏厥才被发现。家长和学校应加强主动预防中暑,以及对中暑早期预警症状的认知教育。比如告诉孩子,天气炎热时,中午不要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下午三点以后再出去;夏天在室外活动出现头晕、乏力、拉肚子、呕吐等状况时,一定要休息,并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刻进入空调房或直接吹空调,要等身上汗落一落、体温降下来、心跳平缓一些后再进去。
共识强调,常规的防暑手段,如保证充足饮水、良好休息等是预防儿童中暑的重要举措。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活动时,应保证体重40千克的儿童每20分钟饮用150毫升的水或电解质饮料,但千万不要喝糖分过高或含酒精的饮料,避免加重水分丢失。同时应避免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出现胃部痉挛。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应调整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率,保证良好的休息。如戴有活动配具,休息时要及时摘除;活动时穿着轻便透气、浅色的衣服,出汗后及时更换。婴幼儿的家长则应选择轻薄的包被,切忌包裹太紧,或捂住婴幼儿的口鼻。在密闭空间内时,要及时关注婴幼儿出汗情况和神志状态。
共识还提出,儿童可通过热习服训练预防中暑。热习服是一种运动员常用的耐热训练,通过逐渐适应高温的方式,提高身体耐热能力,预防中暑。专家建议在儿童进行军训或野外夏令营等高温气候下的活动时,预先开展相应的热习服训练,训练周期为10~14天。
此外,还有一些儿童由于自身疾病或使用特殊药物原因,使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或影响身体散热能力、水电解质平衡及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容易中暑。因此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室外活动时,家长或活动组织者应注意了解孩子是否存在疾病或药物应用史,重点关注此类儿童,加强观察和监护。
当儿童发生中暑,家长首先要迅速将孩子搬离高温环境,移至通风阴凉处等凉爽的地方,松开或脱掉紧身衣物。婴幼儿则应立即迅速解开包被降温,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被。及时为儿童补充水分,以免体内液体流失过多加重中暑症状。之后尽快进行物理降温,先用温水,再用冷水擦浴孩子全身,擦浴时可在额头、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冷水袋,并使用风扇增加对流散热。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好、意识清楚的儿童,还可采用浸泡降温的方法,将患儿的躯干和四肢浸入冷水浴缸中。降温过程中可不断按摩四肢,保证循环通畅,切忌降温力度过猛。如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往具备儿童重症监护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责编:王晓晴
主编: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