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来,我市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及时做好政策衔接,着力推动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据统计,2022年1月至今,全市共支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52.03亿元;共支付大病保险费7.15亿元;共支付低收入人口医疗救助资金5.59亿元;共资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监测人口52.8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费1.58亿元。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覆盖
以配套政策为出发点。医保、卫健、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开展联合调研,印发《六安市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六安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责任清单》,推进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确保健康脱贫综合医保平稳过渡到三重保障制度体系。
以靶向服务为着力点。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体参保人员,享受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大病保险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医疗救助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返贫致贫人口和监测人口实施分类分档救助,实施兜底保障。
以分类施策为落脚点。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对不同程度的困难情况,分级制定支持帮扶措施,确保兜底保障有力有效。医疗救助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低保对象给予90%定额资助。过渡期内,返贫致贫人口给予80%定额资助,监测人口给予50%定额资助。两年来,全市共资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监测人口52.84万人1.58亿元。
动态监测,精准兜底全保障
加强部门对接。印发《六安市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责任清单》,主动与民政、财政、卫健、乡村振兴等部门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医保系统中精准标识民政、乡村振兴部门识别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监测人口等身份信息。
定期跟踪回访。重点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中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低收入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形成闭环机制,对可能发生因病返贫致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救治。
强化监测预警。建立医保数据分析运行机制,对低收入人口按照个人自付医疗费1.5万元设定监测标准,对普通参保居民和稳定脱贫户按照个人自付医疗费3万元设定监测标准,每月5日前将达到监测标准的人群信息推送给民政、乡村振兴部门。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医疗救助及其他社会救助范围,确保不发生一起因病返贫致贫现象,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2022年至今,共向民政、乡村振兴部门推送达1.5万元监测标准10790人,达3万元监测标准36302人。
科学投入,精准服务全方位
“多方筹措+专款专用”。医疗救助基金通过财政安排、福彩公益金、社会捐赠、慈善救助等渠道筹集,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纳入县区政府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医疗救助资金专户。
“同步并转+财政补助”。落实补充保障资金并转,切实保障低收入医疗救助对象及时享受到兜底保障待遇。县区财政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和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情况,足额安排本级财政医疗救助资金。
“盘活存量+足额保障”。县区财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财政、医保部门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管理规范。2022年全市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22亿元,有效增强医疗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
创新方式,精准宣传全过程
突出重点人群。通过业务培训、能力测试、上门服务等形式,重点做好村(社区)两委干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城乡低收入人口、门诊慢特病患者、乡村振兴工作队5类人群医保政策宣传。
突出宣传方式。在全市开展城乡居民医保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统一印发医保政策宣传“明白纸”、医保政策“口袋书”等,开展医保政策进社区、进医院、进药房、进村入户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宣传医保政策。
突出宣传成效。组织基层干部和医疗机构培训50多场,制作医保政策动漫宣传片和视频10多个,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调查问卷,参与人数2万余人,在全市上下营造出关注医保政策、参与医保民生、支持医保民生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市将以国家级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联系点为契机,在巩固扩展“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成果基础上,持续推进医疗保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广大群众筑起更加坚固的医保屏障。(张振华 记者 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