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副教授 董励耘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每年5~7月,是蜱虫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时段,“蜱咬事件”随之频繁发生。根据两项最新研究结果,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近日发出警告提醒,由蜱虫叮咬引发的一种鲜为人知的食物过敏——“蜱咬肉过敏”可能影响着美国数十万人。其中一项研究审查了接受过可疑抗体检测的人的实验室结果,发现了11万疑似“蜱咬肉过敏”病例,预估美国真实患病人数可能接近50万;另一项对1500名医疗保健提供者的调查显示,78%的参与者对该病症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如何诊断和管理。
被蜱虫叮咬后,大多数人可立刻出现过敏或轻微炎症反应,比如患处出现红色、发痒的斑块,后续可能会出现“蜱虫病”。经过近几年的报道宣传,大家对“蜱虫病”,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已不再陌生,它常在蜱虫叮咬后1周左右起病,可引发38.5℃以上高烧、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甚至造成心、肝、肾损伤。如果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需提醒的是,这次叮咬虽及时治愈,身体里却同时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等着“红肉”来触发。
这是因为,为了保证吸血的流畅,蜱虫在叮咬过程中会将唾液注射到动物体内,其中含有一种叫α半乳糖苷寡糖的物质。α半乳糖是在非灵长类动物中存在的一类糖,人体自身无法合成。这样一来,α半乳糖苷寡糖进入人体后,会被免疫系统视为入侵者,发起攻击并产生针对性抗体。而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红肉,以及牛奶、奶酪等乳制品都存在这种物质,甚至是明胶、西妥昔单抗(一种抗癌药)等药物中也存在。一旦在蜱虫叮咬后进食红肉或相关药物,其内的α半乳糖苷寡糖会被免疫系统“一眼识别”,从而激活一系列免疫应答,引发红肉过敏症,也称“α半乳糖综合征(AGS)”“蜱咬肉过敏”。更可怕的是,一朝被蜱虫咬,可能终身不能接触红肉。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家约翰娜·萨尔泽表示,2010~2022年间,疑似“红肉过敏症”的病例正在逐年增加,但不同人的“红肉过敏”严重程度可能不一。部分人可能在几小时内出现过敏症状,比如荨麻疹、瘙痒,以及胃部不适、腹泻或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嘴唇、面部、舌头和喉咙肿胀,喘息或气短,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即使是轻微反应,比如被蜱虫叮咬后,每次吃红肉后均反复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能是过敏迹象,需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抗体查明。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除了不吃红肉外,可能还需避免进食牛奶、乳制品以及明胶等。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兼过敏和免疫学副主任斯科特·康明斯表示,患者常出现“半夜症状”,主要是荨麻疹、瘙痒和腹痛。被记录在案的病例中,有患者是晚餐吃了牛排,但凌晨2点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因此,萨尔泽表示,不少患者面临漫长的诊断之路,平均需要7年,虽无治愈方法,但可对症治疗。
到目前为止,α半乳糖综合征只能以预防为主,也就是预防蜱虫咬伤。由于蜱虫栖息于草坪、灌木丛、地被植物与家畜圈舍、房屋缝隙或鸟巢中,因此,不要在蜱虫活跃的季节去上述地方;如果需去树木繁茂的地方或露营,最好穿长袖长裤、长袜长靴,扎紧所有开口处,也可将氯菊酯等杀虫剂喷在衣服上,同时避免在丛林或灌木中坐卧休息;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澡,重点关注腋下、后背、脖子、腹股沟等隐蔽部位。
一旦发现被蜱叮咬,需尽快就医,协助取出蜱虫;如果无法快速就医,千万不要用手拔蜱虫,可先用酒精麻痹它,再用尖头镊子夹住蜱的头部或尽量靠近皮肤的位置,沿竖直方向小心缓慢拔出;取出后,尽量不要破坏蜱虫,将其放入酒精或密封袋后尽快就医。如果几周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蜱虫咬伤史。通常,被叮咬后,蜱虫被清除得越早,感染致病微生物或日后发生红肉过敏的可能性通常越低。
责编:王晓晴
主编:丁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