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是第37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接种疫苗,共享健康生活”,旨在进一步宣传疫苗接种在控制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营造预防接种的良好氛围,倡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预防接种工作。
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是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者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通俗来讲,预防接种就是通过人为地模拟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使人体提前认识该病原体并产生针对性的防御能力。预防接种本身不会导致相应传染病发生。
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出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母体获得的抗体物质在6个月之后就逐渐消失殆尽。且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在外界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袭击,接种疫苗后可以使儿童获得抵抗相应病原体的免疫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成年人能不能通过预防接种预防疾病?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预防接种不仅仅是儿童的健康福利,成年人、老人都能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相应疾病。具体可登录“浙里办”手机app“预防接种”模块查询了解,或者咨询当地预防接种单位。
接种疫苗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1.孩子家长要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果疾病或明显不适如发热、咳嗽、腹泻等,及时跟接种门诊反馈,保证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生理状态下接种疫苗,尽量不空腹接种;
2.孩子家长可提前了解疫苗接种相关知识、接种流程,开通线上预约功能的地区,可通过线上提前预约,减少现场排队等候;
3.按接种点要求,携带好相关身份证件,接种当天仔细阅读相关疫苗的“知情同意书”;
4.接种当天穿着易脱、宽松、保暖的衣服,方便接种同时避免着凉。
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1.完成接种后需在现场留观30分钟,无不适症状方可离开。当天要保持接种部位卫生,避免注射部位沾水,防止感染;
2.通过口服途径接种的疫苗,口服后半小时内避免吃热食、热饮;
3.接种疫苗后,保持平稳的生活状态。因个体差异,接种后可能会发生一些反应,如接种部位局部的红、肿、疼通,以及发热等,通常不需要额外处理,可自行恢复。如果出现持续发热、高烧或者其他身体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接种单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