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少已流行了二千多年。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成为引起畸残的一大原因,曾长期被视为“不治之症”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自从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麻风化疗研究组推荐了麻风的联合化疗方案后,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已成为了现实。1998年9月第15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官员和专家提出,21世纪要为在全球创立“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努力。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余年。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病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个体三个环节,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其皮肤黏膜损害处含有大量的麻风杆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麻风病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长期密切直接接触或经飞沫传播,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染。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除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个体以外,麻风病的传染还与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
麻风病的症状:大多数麻风患者发病缓慢,且隐匿性地进展,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患者往往不知不觉地得了麻风病,待病情较重时才求医。麻风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损害和神经症状。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具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原发性损害的斑疹、丘疹、结节、斑快、疱疹等及继发性损害的萎缩、瘢痕、角化、溃疡和鳞屑等。尽管麻风的皮肤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很大,就形态学来讲并无特异性,但局部麻木、闭汗、毛发脱落,部分患者查见麻风菌以及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麻风菌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主要引起神经粗大和神经功能障碍。且皮肤损害与神经损害是互相关联的。
麻风病的诊断要点:1、浅感觉障碍与闭汗。2、神经粗大。3、皮肤涂片或组织病理中查到麻风杆菌。4、特异性的组织病理变化。麻风病应与皮肤疾病和神经科疾病相鉴别。
麻风病的治疗:目前麻风病一律采用联合化疗,主要药物有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氧氟沙星等。
麻风病预防措施:1、提高认识,大力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由于广大群众对麻风病知识的不了解,出现症状不能够积极主动去医院诊治,因此普及麻风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极为重要。2、早期发现病人,实施规范的联合化疗工作,减少传染源扩散。3、对专业人员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做好麻风病疫点线索调查工作。
我市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麻风防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市以县区为单位,患病率均控制在0.1/万以下达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控制麻风病标准。但近几年仍有新发病例出现,应引起政府和防治部门的关注。
( 地慢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