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减压中心主任 孙春云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科主任 周云飞
前不久,《柳叶刀》子刊《生物医学》刊文指出,慢性压力会导致慢性炎症,进而产生头痛、月经紊乱、心血管及胃肠道疾病等,大脑尤其容易受慢性压力的影响。“慢性压力会侵蚀全身健康。”两位专家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慢性压力已成为健康的一大威胁,亟需重视。
损害身体多个系统
压力是一种主观体验。“慢性压力是相对急性压力而言的。”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科主任周云飞告诉记者,压力的来源有两种:一是战争、地震、洪水、车祸等严重的突发事件,对人的身心和社会功能影响很大,造成的是急性压力;二是事件本身不严重,但持续时间长,如工作挑战性大、人际关系矛盾等,会产生慢性压力。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减压中心主任孙春云表示,慢性压力并非都是坏事。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人的工作效能、自我潜能、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提高。当压力增加到一定水平,能力会达到顶峰。此后,随着压力继续增加,各项能力反而下降。一般来说,少量或短期压力可能会对人们有所帮助,而过度的压力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至于多大的压力算过度,取决于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主要看压力是否影响其情绪和社会功能。
两位专家介绍,有慢性压力的人会面临两种尴尬处境。一是难以被人理解,常常被说“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为啥你反应这么大”。二是认为自己扛得住,不积极应对,导致身心健康受损。慢性压力的危害有很多,但由于大多属于“温水煮青蛙”,很容易被忽视。其中,最普遍的“恶果”就是焦虑,表现为担心、紧张、害怕、恐惧、烦躁、坐立不安,甚至有气喘、心慌、胸闷等心血管病症状,头痛、腰酸背痛、全身游走性疼痛等慢性疼痛症状,或腹泻、尿频等症状。随着压力的持续,症状可进一步加重,出现抑郁症状,例如高兴不起来、欲望减退、睡眠变差、打不起精神,以及记忆力减退、迟钝等。
慢性压力会损害身体多个系统。首先,影响大脑功能,引发失眠等问题。当感到压力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激素,加快代谢、血液循环等,以应对压力事件。若压力持续得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通路就会失衡,造成皮质醇和糖皮质激素长期失调,导致睡眠变差等。其次,内分泌系统失调,影响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紊乱会引发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血糖、血压波动较大,月经会推迟等。美国《循环》杂志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成年人血压明显升高,女性升压幅度更大。再次,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感染易感性增加。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也会影响免疫系统,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乏力、感冒。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压力会加速免疫系统老化,增加患癌症、心血管病和感染新冠病毒等的风险。最后,导致体内慢性炎症累积。在慢性压力之下,有些组织会出现炎症,类似于致病菌导致的炎性反应,表现为肌肉痛、乏力、精不济等不适。
疫情加剧焦虑抑郁
持续了两年多的全球新冠疫情,已成为最大的慢性压力来源之一。“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抑郁的发病就增加了25%。第二年,焦虑的人减少了,抑郁的人数没有变化,失眠的人开始增多。”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曾指出,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0年以上。疫情使很多人夜晚睡眠时间推迟了1~2个小时。有些一线工作者会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变得情绪暴躁、不愿意说话,或者因为治病救人的效果不佳而自责、恼怒、羞愧。还有一些感染者,哪怕已经康复了也会疑病,总觉得自己有问题,吃不香睡不好,脑子不清醒、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数据显示,近1/3居家隔离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柳叶刀》2021年刊登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疫情导致2020年全球焦虑症患者增加了约7600万,抑郁症患者增加了约
5300万,增幅均超过25%。
孙春云认为,疫情影响了一些人的收入,致使经济压力增加;居家办公、居家隔离、社交受限等,使很多人回归家庭,容易导致家庭关系压力增加;再加上新冠病毒狡猾、防不胜防,这些都会导致全球慢性压力剧增。“得益于动态清零政策,我国因为疫情产生的社会焦虑和抑郁情绪少一些。”周云飞表示,人在遭遇压力时,的确会产生焦虑情绪,使人回避危险、采取措施。在反复的新冠疫情下,个体一旦感到怎样都无法消灭病毒,就容易出现“失得无助感”——逃避不了,也解决不了,干脆“躺平”不管了。
面对疫情,不管是过度焦虑,还是像国外一样“躺平”,都是不正确的做法。“躺平”的人,要想一想病毒的危害,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以便提高警惕,做好日常防护。感觉压力过大的人,要做好心理调整,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为重建家庭关系提供了机会。还可以多和朋友交流、参加体育活动等,保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科学饮食。必要时可通过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帮助自己调整。
慢性压力有迹可循
“人难免有不称心如意的时候,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孙春云表示,慢性压力是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意愿总会遭遇到一些挫折。这种“挫折感”或“自我预期落空”究竟会造成多大影响,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以下四类人比较容易受慢性压力影响:一是追求完美的人。这类人很理想化,对什么事情都苛求十全十美,因此很容易遭受“挫折”。二是过度自我关注的人。在与外界环境互动时,若过于执着自己的一套逻辑、生活观,容易遭到反对,进而感受到各种压力。三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人。这类人过度依赖于周围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旦环境不帮忙、不能满足需要,就容易受挫。四是自我压抑型的人。这类人不善于表达和宣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容易压抑自己,挫折感会一直停留在心里,进而形成慢性压力。
孙春云表示,若出现以下3种信号,说明可能正处于慢性压力之中:
1.身体信号。最显著的是睡眠变差、没胃口。偶尔一两次睡不好很正常,但如果持续两周及以上睡不好觉或胃口不好,就应该去医院检查,看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心理问题导致的。
2.心理信号。例如出现烦躁、不耐烦等焦虑情绪,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迁怒他人,或者有无力感、压力感、畏难感、悲观等偏抑郁的情绪。焦虑或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两周,就可能是慢性压力导致的。
3.行为信号。过度依赖或过度沉迷于某类行为,如玩游戏、购物、喝酒、睡觉、暴饮暴食;或者拒绝与人接触,远离人群;有拖延表现,即使时间到了也完不成任务。如果这些行为持续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慢性压力因素。
两位专家提醒,有慢性压力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关注当下,可以通过正念呼吸训练来减压:盘腿而坐,双手叠放,掌心朝上,双肩放松,眼睛微闭或全闭,头颈保持正直;用鼻子吸气、呼气,尽可能让吸入的气流往下沉;把注意力专注在一呼一吸中,觉察腹部随着气息进出时的自然起伏,放下所有期待;每次练习45分钟以上。如果靠自己无法调整心态,应该及时到精神卫生专科就诊,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