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 骏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马健文
本报记者 虞 晔
近期,美国《********》网站发布题为《这不仅是一种感觉:数据显示男孩和年轻男人正在掉队》的报道,引发大众对年轻男性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报道指出,全美范围内男孩和年轻男性在教育、心理健康和就业等关键领域呈现落后趋势,同龄女性正在突飞猛进。这是美国独有的现象,还是具有普遍性的趋势?
“潜能未完全发挥”
上述报道指出,美国男孩进入幼儿园时就在学业准备和行为表现上落后于女孩,这一差距贯穿各教育阶段。以高中毕业生为例,男性大学入学率为57%,相比于1960年的54%几乎无增长;而同期女性入学率已从38%飙升至66%。职场方面,25~54岁美国男性劳动参与率从1975年的94%降至89%,女性则从55%升至78%。尽管女性平均收入仍低于男性,但其周薪中位数相比于2000年增长19%,远超男性7%的增幅。心理层面的差异同样显著,3~17岁美国男孩中28%存在心理、情绪、行为或发育问题,女孩中这一数据则为23%。
在我国,类似趋势也逐渐显现。上海陈女士的儿子刚上小学,她忧心忡忡:“一些同龄女孩已经能独立阅读英文绘本,我儿子却5分钟都坐不住,别说读了,听一篇英文故事的耐心都没有。”任教于上海长宁区一中学的王老师说:“在我的班级内,女生上课时更能保持专注、遵守纪律,考试成绩也相对突出。”我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2023年,本科男生毕(结)业人数从39.2万增至221.4万,涨幅465%,本科女生毕业数则从26.4万涨至268.3万,增幅高达916%,接近男性两倍。
就业市场上,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2023年度我国教育、医疗行业女性占比突破67%,制造业虽为男性主导,但在细分领域女性占比显著提升,达32%。此外,女性逐渐在企业高层占据位置,在上海某国企工作近20年的员工刘先生感慨:“我刚进公司那会儿,第一次参加全体会议,20多个领导里只有一个女高层,现在基本是对半开。”心理健康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刊登的研究显示,尽管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更高,男性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却是女性的3倍。
这些数据勾勒出国内外男性在学业、职场等方面发展增速相对滞后、心理健康存在隐忧的现实,但男孩和年轻男性真的“掉队”了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男性群体并不存在绝对水平的倒退,只是相比同龄女性,在学业、心理、职业等核心发展维度上,表现出潜能未完全发挥、发展速度稍显滞后或社会适应力略有不足的趋势。
看似“掉队”的背后
顾骏认为,男孩和年轻男性看似“掉队”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经济转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一个计算周期内创造的新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7%,而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36.5%,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男性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下降。在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建筑业等重体力行业是经济发展核心,男性的体力优势使其在就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转向科技创新、文化服务、健康医疗等领域,这些领域更注重从业者的沟通、共情和精细化操作能力。顾骏表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加速这一进程,简单的体力劳动和重复性操作岗位,如机械加工、仓储分拣等工种会逐渐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这些岗位主要就业者为男性。
传统观念阻碍。在传统的亚洲文化中,男性从小就被教育应该有“男子气概”,要强大、不外露情绪、不轻易求助。这种观念使得男性在面临情感需求或心理问题时,因为担心被视为“软弱无能”,往往选择压抑自我而非寻求外界帮助。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马健文表示,这导致大量男性的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干预,即使前来就诊,也仅停留数次,且回避与咨询师深入交流。
此外,职业选择上,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从事高薪、地位高的行业,如金融、计算机等。对于幼教、护理等行业,尽管男性在体力、理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男幼师能满足儿童对 “男性角色榜样”的需求,男护工在照顾老年患者、重症患者时更能提供体力支撑,但部分男性认为“做这些行业会被人取笑”,不愿进入相关领域,错失职业发展机会。
教育模式制约。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强调语言表达、****听课、遵守规则。男孩天生精力旺盛,更倾向于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探索等方式学习,但体育课、手工课等实践类课程被压缩,其天性和优势难以得到释放。中小学教育中,男孩因好动、调皮被批评的比例远高于女孩,这种负面反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学业挫败感,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马健文认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针对男性情感能力培养的内容,情绪认知、情绪管理等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尚未成为必修课,使得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发展出适应服务经济时代需求的情感能力,进一步放大了其在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劣势。
构建平等的发展生态
两位专家表示,基于我国国情,构建性别平等的发展环境需从教育、职业、文化、家庭等多维度发力,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方案。
教育需要改革。借鉴一些国家“性别中立教育”模式,如瑞典和加拿大部分学校调整课程内容以弱化性别分工的刻板描述。英国部分学校引入性别包容性课外活动,如混合性别运动队,打破“男生足球、女生舞蹈”的固有模式。同时要加强我国师资培训,让教育者对男孩的好动、调皮给予更多理解,而非简单压制;增加实践类课程,如动手操作课、户外探索课等,为男孩提供释放精力、发挥优势的空间;将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纳入必修课,打破“情感能力是女性专属”的认知误区。
消除职业偏见。政府可通过加强职业培训,鼓励男性进入服务业、护理、幼教等领域,同时支持女性进入工科、建筑等传统男性行业。企业应建立无差别化的招聘与晋升机制,将岗位要求聚焦于“能力匹配度”而非“性别”,删除招聘信息中“限男性”“女性优先”等非必要性别限定(除法律规定的特殊体力、生理要求岗位外)。
打破传统观念。社会需倡导多元男性形象,打破对“男子气概”的狭隘定义,宣传勇于表达情绪、积极寻求心理帮助、从事多元职业的男性榜样,如通过媒体报道男性心理咨询师、护士、幼师的工作日常,改变社会对男性的固有认知,维护健康的性别文化环境。
强化家庭引导。家长要摒弃“男孩得强势、女孩该乖巧”的刻板认知,转向 “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发展其能力。例如,女孩好动且对机械感兴趣,可鼓励其学习工科;男孩共情能力强且对幼儿教育感兴趣,可支持其从事幼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