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全国性病艾滋病数字化防控平台——携手在线上线运行
流感流行高峰,接种疫苗预防流感!
雾霾天气健康提示
小儿麻痹症,不能太麻痹
更多
疾病控制
疫苗简介
职业病防治
免疫相关疾病防治
慢性病防治
传染病控制
风险评估
更多>>
关于六安市疾控中心冷库验证校准询
关于六安市疾控中心冷库验证校验询
六安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试剂采购
六安市疾控中心丙肝病毒核酸载量试
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唾液
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CR扩增
饮用水卫生监测项目离子色谱仪采购
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
六安市疾控中心2024-2025
六安市疾控中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疾病控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疾病控制
>
慢性病防治
糖尿病
信息来源自:
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
2008/1/9
阅读次数:
3061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久病可致多脏器损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10%,我国的患病率已达3%。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 B 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1. 胰岛 B 细胞水平
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 B 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 B 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 2 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如果 B 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 2 型糖尿病。
2. 血液运送水平
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 靶细胞水平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最终使 B 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在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 1985 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高于 11.1 毫摩尔 / 升( 200 毫克 / 分升)。
查空腹血糖时,两次或两次以上高于 7.8 毫摩尔 / 升( 140 毫克 / 分升)。
空腹血糖不超过 7.8 毫摩尔 / 升,怀疑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 2 小时血糖超过 11.1 毫摩尔 / 升。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 11.1 毫摩尔 / 升。
临床表现:
1. 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许多病人有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高血糖时可由于眼房水与晶状体渗透压的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以致视力模糊。
2. 并发症和伴发症: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另外糖尿病人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甲癣、体癣等。
治疗:
饮食治疗
合理的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2 型肥胖患者的要求重点是限制饮食中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减轻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对 Ⅰ 型糖尿病人的要求重点是除饮食的定时、定量和定餐外,同时掌握好胰岛素、饮食与活动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根据活动量的增减,灵活调整胰岛素、饮食量和餐次。
运动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除了能锻炼身体、增添生活乐趣之外,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控制血糖,与饮食一样,除注意尽量有规律外,还需掌握与饮食、药物治疗的保持平衡。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适合 2 型糖尿病患者,但常常是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有 50% 也将迟早会接受胰岛素治疗。正确使用胰岛素治疗对这些患者都有重要意义。口服药物的种类和用法,请看相关部分。
胰岛素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将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在一定的时候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预防:
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精神及运行等。因此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1. 尿病具有遗传倾向。 2 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 1 型更为显著。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多基因突变,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又有某些环境因素影响,就可能发生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更要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2. 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不合理是导致 2 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发现在那些生活刚刚脱贫,达到温饱程度者,一味追求精细、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而且早晨不吃,中午凑合,晚饭猛吃,造成白天能量不足,夜间营养过剩,再加上活动减少,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则显著增高。因此,要预防糖尿病就必须改变这种不良饮食结构及习惯,做到粗细粮、肉蛋奶、蔬菜合理搭配,平衡膳食,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且宜清淡。
3. 神紧张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可引起体内内分泌代谢的紊乱,引起糖尿病症群,基到可导致原有糖尿病加重。人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就有喜怒哀乐,不须心的事不能避免,关键是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4. 治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引起变态反应损伤了胰腺 β -细胞,出现糖尿病症候群,是 1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在感冒及各种炎症时,要积极治疗。此外,科学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戒烟、少饮酒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都是重要的措施。
相关新闻
生活细节教你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2019/8/14
一图读懂: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9/7/22
一分钟自测糖尿病风险
2019/6/14
警惕中风的信号
2019/5/17
全国最胖和最瘦省份出炉
2017/9/12
中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7/9/5
糖尿病患者的“ABC”,你知道吗?
2017/9/4
心血管病介绍
2017/9/4
40岁后锻炼收益大
2017/8/22
中国人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
2017/7/30
CopyRight © 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址:六安市皋城中路 邮编:237000
E-mail:lacdc@foxmail.com
皖ICP备05022158号-1
皖公网安备:34150102000055号
总计访问人次:
4564055
在线人数: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