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承受多高温度尚无定论
有媒体报道,科学家对人体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中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进行的研究显示,人体在71℃环境中,能坚持整整1个小时;在82℃时,能坚持49分钟;在93℃时,能坚持33分钟。
也有专家指出,人体在热环境中的耐热性,不仅取决于人体体内的热状况,还取决于体表的热状况,平均体温38.5℃~38.8℃往往被作为人体耐热极限的客观指标在科研中应用。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体究竟能承受多高的温度,被采访的专家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由于无法用人体进行试验,因此当前对于人体在热环境下的生理极限值都是通过对大量既往病例进行回顾后统计得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脑保护与可塑性研究实验室赵永岐教授说。
此外,赵永岐强调,湿度也是衡量热环境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如果在干热环境下,人体能耐受的温度可以达到45℃;而如果湿度达到75%,即使温度不是很高,人体一样会觉得不适。”
“早期中暑”时就要及时就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郑士安指出,中暑是对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症状的总称。很多人曾亲身感受过的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恶心等症状多为“先兆中暑”,仅仅是中暑“三步曲”中的第一步。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则会进展为“早期中暑”, 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此类患者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一旦病情继续恶化,将进展为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4种类型,危及生命。”北京市急救中心医务科主任罗怡介绍,造成上述疾病的原因或单独存在,或多种并存,包括大量出汗后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由此导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或是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重要组织器官的热量无处散发,导致体温急剧升高,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高温下心脏受累最大
高温所引发的疾病不止是与温度密切相关的中暑疾病,对于年老、体弱、低龄的人群而言,由于其对于气温变化反应迟缓,即使环境温度没有达到生理耐受阈值,也会诱发各类基础疾病,甚至引发全身各系统疾病。
在临床工作多年的郑士安说,当“桑拿天”来临,即气温大于35℃、湿度大于60%时,医院里各类患者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其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加明显。
“此外,在高热状态下,由于人体大量失水、失盐,导致肾血流减少、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赵永岐说。
避免高温作业是防暑抗病首选措施
专家表示,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是防暑抗病最为有效的措施。
郑士安特别强调,一些中老年人因为害怕“空调病”,拒绝使用空调,而依然使用电风扇降温的方法值得商榷。“老年人是各类基础疾病高发的人群,由于老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当前温度高、湿度高的外环境感觉迟钝,因此心脑血管发病前多无感觉。一旦感到‘闷热’,很快就出现症状,不仅会加重原有疾病,还可能诱发中风、脑供血不足等的发作。因此,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间,经常开窗通风,完全可以既感到舒适又预防疾病发生,一举两得。”
罗怡表示,年老、体弱以及在户外工作的人都是“高温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建筑工地工作人员应实行防护制度,例如采取避开高温时段作业、供应防暑降温药品等多种措施。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