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各大医院频频出现疑似食用小龙虾致肌肉溶解症患者。他们的病是不是小龙虾引起的?小龙虾哪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洗虾粉”究竟是什么?
据报道,“肌溶解”事件的“疑犯”最初被锁定为“洗虾粉”。
记者调查发现,“洗虾粉”是一种味道呛人的白色粉末,被这些白色粉末清洗过的小龙虾,翻开肚皮,肉色雪白。
但是,“洗虾粉”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说法被南京市疾控中心否认。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解权说,他们组织相关专家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洗虾粉”主要成分是草酸,是一种氧化剂,主要起清洁污垢作用,经清水浸泡和高温烹饪后会分解掉。但他也强调,草酸毕竟是化学物质,不宜在食品加工中使用。
摘编自《扬子晚报》
专家的解释公之于众后,我们的疑虑是:究竟还有多少类似“洗虾粉”的东西被加进了我们的食物,而我们却不得而知,连防范都无从谈起?从三聚氰胺到加香大米,这些行业“潜规则”究竟要横行到何时?就没有办法阻止吗?
■开放日能否打消疑虑?
8月24日,小龙虾养殖大县盱眙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实地验证盱眙小龙虾的养殖、加工、销售等全部过程。
在当地一家据称是国内最大的拥有万亩水面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小龙虾早就从臭水沟“搬家”到了“高档小区”。一般每7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2~3天换水1次。对于其他省市的水稻田养殖来说,水稻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农药,这会影响小龙虾的生长环境。
在小龙虾的清洗上,记者在一家加工厂看到,所有的小龙虾都一只只地经过剪爪、剪须后,被倒入大盆,工人们用硬质毛刷一只只地刷小龙虾,一只小龙虾平均要刷7刷。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多年经验就是洗小龙虾除了用毛刷之外,没有更先进的手段。
摘编自《扬子晚报》
企业举办小龙虾养殖基地开放日,或许已经证实了自己的清白。但是我们的疑问是,这样养殖的小龙虾能占市场总份额的多少?大多数的小龙虾是这样养大的吗?那些农药之类的污染会不会就成为“肌溶解”的隐患?
■都是小龙虾惹的祸?
“从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来看,我们收治的病人都食用过小龙虾,从食用小龙虾到发病的时间差不多,症状也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收治肌红蛋白血症的病人和曾经食用小龙虾有关。”江苏省人民医院肾科主任医师刘佳表示。
但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唐建新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现在的小龙虾,饲养过程中以生态食物为主,食谱广泛而复杂,基本不需要添加人工饲料,也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建中也一再强调,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小龙虾中毒。目前到底是什么原因仍然没有定论,探寻原因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不能凭印象、凭经验。如果怀疑是哪种化学物质引发的中毒,必须做实验,进行毒理分析。
摘编自《扬子晚报》
“肌溶解”事件的元凶究竟是谁,现在尚属疑案。但是,我们知道,食物中毒之类的事件调查,需要追查患者所吃食品的样品。而在各种版本的报道中,无论是家庭就餐引起的问题,还是在餐馆吃饭后发生问题,食物样品好像杳无踪迹。看来公众对于食物留样完全没有意识,而餐饮业好像有意回避了自己的责任。倘若果真如此,无疑增加了下一步调查的难度。同时,从专家观点中,我们也看到,小小龙虾惹出来的祸,调查头绪还真是不少。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将各方力量整合起来,早日给公众一个科学、扎实的结论。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