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流程
每天早晨9点左右,北京市共30部采血车准时到达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始一天的采血工作。
采到的血,走到哪,每一步都会留下脚印。
“每个人的血液都会有一个条码,相当于血液的身份证。这个条码从献血那刻起就一直跟随着血液,从血站到医院,最后到患者身上。”刘江说。
采血时,工作人员会把你的姓名、性别、地址、身份证号等信息输入到电脑,并制成一个惟一条形码。这些信息会通过网络即时传输到血液中心。
刘江说:“整个运输的过程是个冷链系统,必须在2~8℃之间进行传递。”
献过血的人的健康状况都会在资料库里,只要做个简单的检查,排查新感染疾病后,即可献血。如果是第一次献血,则需要先填健康问卷调查表,排查是否适合献血。
“血液送回血站后会送到检验科,接受转氨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ABO血型、Rh血型等七项检测。血液走到哪一步了,检测结果如何,这些数据都会录入计算机。”刘江说,合格的就进入分离和加工环节。
血液首先要进行简单的一分为二处理。分流血浆,然后制成冰冻血浆,置于-20℃的环境里;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则储藏在4℃冷库里。
此外,根据血液临床需要,血液还要经过洗涤、去除白细胞、伽玛射线辐照红细胞等,以减少输血反应。
最后入库等待医院领血。入库时需要扫条形码,登记入库时间。医院领血时同样扫码,登记出库时间等信息。
“不合格的血液占采血总量的2%左右。血液不能用,但献血者的信息不能删掉,就自动被永久屏蔽。避免浪费献血者的血液。”刘江说。
对话刘江
记者:有血站的朋友告诉我,很多献来的血都因血站没有足够的保存设备致过期后,被成桶倒掉。这样的情况有么?
刘江:为了保证用血供应量,血液过期报废是难免的。有些地区,病人少,采血多,过期报废可能会大一些,但是这个量必须控制在2%以下。
为了减少浪费,北京血液中心的做法是:按照全年一天平均发血量乘以7就是库存量。比如北京全年平均一天发血量为1400单位(200cc/单位),库存标准就是9800单位,近一万单位。之所以是7天,还因为现在北京90%的采血是街头采血,流动采血。这有个规律:星期一通常是发血多,采的少,入不敷出。但是到了周六日则是用的少,采的多。所以平均库存不是按天算,是按周算。为了让血液不因过期浪费,医院的做法是每周领一次血。
记者:如果献的血能救一条命,那是大家都愿意的。但经检测不能用而浪费掉,让人很难接受,是否能做到采血前告知呢?
刘江:单纯考虑技术因素,可以这样做。但条件并不允许,血液检测项目必须在血站的检测中心完成,如果拿回来检测,献血者需等几小时,很多人会选择放弃。
目前北京已可做乙肝和转氨酶检测。而试纸检测容易受温度、湿度、环境、设备精密度、方法等影响。因此,血液被送到血站,仍需要进行检测,这是硬性指标。
记者:有传言说,很多无偿献的血液被一些不法机构卖到了生物制药企业,用做生物制剂去了,成了一种牟利的手段,有这种可能么?
刘江:我作为卫生部督导检查专家组成员,参加过三年的督导,去过浙江、江西、广西,不管是大血站还是小血站,从没有发现过这种问题。
国家禁止血站采集的血液进入生产领域。血站员工工资是财政拨款,他们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做这样的事情呢?再说了,每一袋血都是有身份证的。它的来龙去脉,每一步都是电脑记录的。如果他要违法做这样的事,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