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擦。”“用白纸蹭,看掉不掉色。”当记者询问如何避免买到染色黄花鱼时,几位市民给出了上述经验。然而他们的回答在曾经的鱼贩小马看来靠不住。“这么容易就掉色,那大家就都看出来了。”
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1月24日早5时30分许,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一水产批发市场外。一名刚上完货的鱼贩骑着三轮车正准备离开停车场,旁边的一名装卸工人问了一句,“走啦,大哥。”“嗯,回家抓紧时间洗鱼去。”男子说完,骑着三轮车扬长而去。
“一些小贩从批发市场上了黄花鱼后,洗鱼是一道必须工序。回家用黄粉将鱼洗一下,更好卖。”当记者将曾遇到过的这一幕告诉小马时,他做了如上解释。“对于行内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秘密。”小马说。
2月18日上午9时许,在小马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位于中山区桃源街附近的早市进行了走访。“这鱼染过了吧。”看着一箱还带着冰碴的黄花鱼,记者小心向小马求证。“这个鱼冻前没染过,你看它的颜色比较自然。”小马否定了记者的猜测。“冻了,它的鳞片就会翘起来,不容易上色了。上色的黄花鱼基本都是新鲜的。”小马说。
来到下一家鱼摊时,小马指着正在卖的黄花鱼说:“这个鱼染过了。”一连路过5个卖鱼小贩,小马都表示,它们卖的黄花鱼是染过的。“怎么证明?”记者问。“你看这家,染鱼的水都还没倒呢。”小马指着一个装满枣红色液体的保温箱说。
记者来到该摊点,与头戴帽子的中年男摊主进行了交谈。“您这黄花鱼怎么卖?”“10元两斤。”摊主回答。“看着有些黄,不会是染过的吧。”记者表示怀疑。“你放心,肯定是没染过的,我都在这卖挺长时间鱼了。”摊主说。“旁边箱子里的水是做什么的?”记者看着保温箱询问。“哦,脏水,没来得及倒。”摊主表示。在买了一斤鱼后,记者离开。
“如何鉴别黄花鱼是否染过呢?”记者向小马请教。“一会我拿到色素,染给你看就知道了。”说完,小马开始打电话,联系起了同行。在离开一会儿后,小马回来时手中多了一个饮料瓶,瓶中装着枣红色带有沉淀的液体。
“停一下,那个刀鱼是染色的。”在我们准备返回的途中,小马停下了脚步。经小马的提醒,记者发现,这种刀鱼表面非常亮,手指只要在鱼身上轻轻滑过,就会沾上银色物质,这种物质干了很难洗掉。该刀鱼16元一斤,记者以15元的价格买了一条。“刷的东西我们叫它银粉,一百元一桶,现在不好弄了。”小马表示。
鱼如何穿上美丽外衣
2月18日11时许,小马先把记者购买的黄花鱼挑拣了一遍,将几乎未沾上颜色的黄花鱼拣出来,随后开始演示染色过程。
他先将饮料瓶中约四分之一的红色液体倒入盆中,然后扭开水龙头,放入了半盆清水。“这个红色液体是经过勾兑的,原始的是黄色粉末。他这瓶兑的有些稀,而且是冷水兑的,要不这瓶色素可以用十多回。”小马边操作边说。
倒入清水后,整个盆中的水变成了柠檬黄色,小马把几条鱼放入漏盆中,将漏盆在水中上下移动,“鱼直接放水里泡,不好上色。”感觉染过的色有些淡,小马直接将红色液体倒在鱼上,继续涮洗。几分钟后,原本偏白的黄花鱼就变成颜色鲜艳的小黄花鱼了。
“其实就是为了好看!不新鲜的鱼,鳞片破损,不容易上色。小黄花鱼的进价也就三四元钱,本身不高,色素的成本也不高,所以也谈不上用别的鱼染色冒充或者卖高价。这样做,就是为了好看,增加销量。”小马说。
“何必非要多此一举呢?”记者提出质疑。“没上色根本卖不动。我有一回进的黄花鱼没上色就卖,结果80斤一箱的鱼,有50斤没卖掉,我自己腌着吃了。”小马显得有些激动。
“美容剂”含对人体有害物质
那么这种神秘“溶液”究竟是什么呢?2月21日下午3时许,记者采访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学会理事、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农绍庄。经过观察,农教授认定色素为“日落黄”。“给黄花鱼上色用的色素为食用色素中的合成色素,从它的颜色来看属于‘日落黄’。”农绍庄说,“‘日落黄’这种色素的成本很低,一斤‘日落黄’才要60元钱,而这一瓶色素却能染出一吨的鱼。”
农绍庄指出:“虽然‘日落黄’允许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但毕竟是合成色素,其中的铝色锭含有铝元素。如果商贩大量添加,那么长期食用这样的鱼会对大脑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孕妇及婴幼儿人群等敏感人群。”
当农绍庄看到从刀鱼身上刮取的银色粉末时说:“这种东西就是银粉。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平时刷暖气用的粉末。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例如铅、汞,对人体损害很大。这种银粉如果食用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等功能做成巨大伤害,对人的神经系统也有损伤。它的附着力很强,只要染到鱼的身上,就很难弄掉。”
如何鉴别染色鱼
1、白醋检验法。用白醋擦拭染过的鱼颜色会掉,而鱼身上如果为自然色是不会掉的。
2、外观鉴别。鱼嘴和腮的周围,没染过的鱼这些部分几乎是白色的。你也可以将鱼嘴扒开,如果鱼染过色,嘴里可能有残留的黄水。
3、指甲刮。刷过银粉的刀鱼,用手指甲刮鱼身表面时,可以刮下银粉,但这招仅对刷色不久的有用。外表特别亮,甚至反光的,一定不能买。
来源: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