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袋小食品竟含有25种添加剂
下课铃声一响,成群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跑出校门,其中有一半都涌向了张师傅开的小食品店。5月27日,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学门前看到,放学后几乎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小零食。与严肃的学校相比,小卖部仿佛一个童话世界。大罐子里插着五颜六色的棒棒糖,货架上堆着包装鲜艳的膨化食品、干脆面等。记者请张师傅拿了三种孩子们最爱买的零食:番茄味的“乐事”膨化食品、日式牛排味“奇多”粟米粒、“口力”小披萨橡皮糖。
记者刚打开“奇多”粟米粒的袋口,一股浓郁的牛肉味扑鼻而来,但在食品配料表中,并没有看到任何和牛肉有关的成分,只有“日式牛排味调味料”几个字,它是由白砂糖、淀粉、食品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焦糖色、食用香料、二氧化硅、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等成分调和而成的。记者数了数,在这三种食品中,共包含25种添加剂。尤其是小披萨橡皮糖里,配料表中仅着色剂一项里,就包含了柠檬黄、诱惑红等6种。
据了解,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规厂家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另一类是“山寨品”,大多隐藏在学校附近小店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无”小食品。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表示,正规产品添加剂基本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但长时间、大剂量地吃也会对身体造成累积的隐形伤害,而那些没有质量监督的“三无产品”,甚至会用面制品加大量添加剂冒充肉制品,最值得担忧。
祸害儿童食品的五大“元凶”
“看着漂亮、闻起来香,孩子们才喜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商家往往会使用更多的添加剂。但过量食用添加剂对孩子的身体、骨骼、神经系统乃至智力发育都会有影响。”马力平教授表示,家长要特别留意以下5种添加剂,特别是“山寨品”基本都会用到。
鲜艳的“外衣”——人工合成色素。零食、果味汽水、糖果,甚至肉类食物,都可能被加入色素。由于天然色素价格高、着色能力差,商家一般选择人工合成色素。它在提炼过程中会混入苯胺、砷等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由于儿童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不够健全,容易导致慢性中毒。长期食用含有色素的食物,还可能引起代谢紊乱。(下转1、8版中缝)(上接第1版)科学证明,儿童多动症和过激行为,也与长期进食含合成色素的食品有关。
香味的诱惑——增香剂。打开包装袋,香味迎面扑来。卤制食品和香辣食品通常通过香味勾起人们的食欲。马力平表示,虽然还不清楚增香剂具体成分,但肯定由多种添加剂人工合成。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但对孩子长期的影响值得关注。
人造的甜蜜——阿斯巴甜。它是一种人造的糖替代品,比蔗糖甜200倍,被作为增甜剂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儿童食品中。有研究认为,它会引发多种健康担忧,如导致癌症、癫痫、头痛以及影响智力等。
不坏的法宝——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等都具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功能。它已经被欧盟儿童保护集团确认为不应该用于儿童食品中,特别是过量使用。
美味熟肉背后——亚硝酸盐、甲醛。香肠等袋装熟食肉制品,往往都含有亚硝酸盐,它主要起到着色和防腐的作用。也有不少商贩用甲醛来泡制食物,起到防腐、灭菌的目的。大量食用亚硝酸盐,不但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除了以上5种,马力平强调,膨松剂、增味剂、酸味剂、香料等都是儿童食品中常见的添加剂。虽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使用添加剂并不违法,但对于儿童来说,“加得越少越好,离得越远越好”。
据了解,目前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马力平教授希望国家“应该为儿童食品单独立法,其安全标准必须比成年人高。”
除了法律法规上的完善,最重要的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意识到天然食物的重要性。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