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为“生活遥控器”
跨国市场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让人吃惊: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按照全球33亿手机用户计算,目前已有10亿人掉进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在我国,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人们开始利用手机谈恋爱并用手机结束恋情;用手机上网关注朋友的一举一动,却可能几年都不和他们联系……
孤独、隔绝、注意力下降
中外多名专家均表示,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圈子变窄 美国社会学家米勒·麦克皮森说,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也认为,沉溺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独感增加 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孤独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人在身边,是物理性孤独;另一种是被人群围绕着却仍感孤单,称作哲学性孤独。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能够接触到的人群就会越来越窄,孤独感就会增加”。正如一项调查显示,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
三、影响人际关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在公共社交场合,虽然拿着手机可以缓解社交恐惧,但也会让人觉得你对交谈不够重视,对他人不够尊重。
四、缺乏同情心 研究发现,这一代青少年最缺乏同情心,因为在短信里,你可以回避眼神的交流,可以省却温暖的寒暄,可以不用担心对方看到你的信息后,会产生怎样的表情和回应。
五、丧失注意力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说,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就发现,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著下降,这大大削减了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到复杂的层面。
六、导致疲劳 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未来手机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烟酒一样重。
每月一天“无手机日”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对手机过度依赖,并且避免自己被手机“孤立”呢?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把手机装在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 王国荣说,手机不妨放在包里,调一个响亮些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在家时,把手机放在离自己远一点的地方。
二、多和“真人”交流 平时要多培养自己沟通的技巧,多和现实中的人接触。夏学銮说,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和家人交流,规定自己在交谈的时间内,除了接必须的电话,不可以玩手机。多读读书、看看报,也是从手机上转移注意力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脱敏疗法 如果你真的离不开手机,不妨尝试从短时间的“脱敏疗法”开始。王国荣说,首先尝试散步、逛超市等短时间外出时不带手机。其次,可以尝试周末出门玩不带手机。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每月实行一天“无手机日”,专心陪伴家人,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四、定期整理手机通讯录 杨东说,保持手机通讯录的精简,是简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