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步入全民焦虑的时代”,近日,这样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专家指出,焦虑不仅是心理病,也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弥漫让我们陷入了危机四伏的生活。
怕穷怕变是焦虑的核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13日指出,“不久前,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机构通过对1000户城市家庭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快乐正悄然地离我们远去,而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则指出,“近些年中国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公民焦虑症,中国正在进入全民焦虑的时代。”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所有人的焦虑情绪从轻到重会分为4个层次,先是身体紧张,常觉得无法放松,习惯于眉头紧锁;然后爱出汗、眩晕、呼吸急促、老想去大小便,这是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强烈造成的后果;之后就会对未来产生无名的担心,如担心工作和健康;最后发展到对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和别人的言行都充满了警觉。焦虑让人烦躁不安,降低个人工作、日常生活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同时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强化了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王国荣指出,以下两种是现代社会中最核心,也是最应解决的焦虑原因。
对贫穷的恐惧 成绩不好怕考不上好大学、老了担心没人赡养没钱看病……这些焦虑的根源实际上就是对贫穷的恐惧。《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指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而且无论男女、不分年龄、不管收入高低,对贫穷的畏惧远超过对情感背叛、友谊和尊严丧失的畏惧。《环球时报》曾报道,国外有媒体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而《2009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赚到钱才能“赚”到幸福。钱=幸福,这种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让人们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中,焦虑随之而来。
对变化的恐惧 刚工作担心买不上房、买了房担心还不上贷款、买早了担心房价会降、还没买担心房价会升,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成为了焦虑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化意味着对未知事物的不可预期和不可控,由此产生的焦虑常常伴随着消极情绪。
别让焦虑成为“传染病”
一个人的焦虑可以通过心理调节来缓解,可一旦我们真进入“全民焦虑”时代,就有必要反思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下转1、8版中缝)(上接第1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据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1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这种不公正的财富分配亟待改变。”
对于个人来说,要想避开如瘟疫一样的焦虑传染,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寻找有香味的东西 王国荣表示,淡淡的香味有安抚情绪的作用,比如熏衣草香可缓解焦虑。美国一项研究还证明,苹果香味能减轻焦虑、分散注意力,使颈部、头部肌肉变得松弛。
逼着自己“做决定” 对于那种由变化和未知引起的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逼着自己尽快做出决定。这能让自己更坚决一点,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将焦虑由负面转变为正面情绪。
默念“放松”10次 每当意识到自己陷入焦虑时,默念“放松”10~15次。这是世界备受尊敬的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L·莱希博士教大家的方法。“放松”这个词会让身体得到一种信号,然后自然地松弛下来。
把担心的事说出来 萦绕在你内心、让你不断担心的事,往往是些可怕的预想,比如电梯是不是会坏、吃饭会不会吃到苍蝇等。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它们说出来,并不断重复。任何可怕的事,只要重复足够长时间,都会变得枯燥。这一方法适用于生活中常被一些小焦虑困扰的人。
解除焦虑“四步法” 首先问自己:我担忧什么?我的恐惧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吗?第二步针对事情做出认真分析,专注于找出解决方法,不放大情绪。第三步,运用自己的常识,辨别是否真的需要担心。第四步,如果无端焦虑,可以做一些你能够投入的、富有意义的事情。